北京疫情整一月,单日新增感染人数却达到新高,这意味着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八点健闻 Author 严雨程 韦晓宁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北京,疫情陷入焦灼。
朝阳区至少15轮区域核酸检测,海淀区16轮区域核酸检测,丰台区13轮区域核酸检测……
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病毒的蔓延,与奥密克戎交锋整整一个月后,5月22日,北京单日新增感染人数达本轮疫情最高值。
4月22日北京突发疫情,日新增感染者数一路由个位数上升至十位数,此后近一个月,这个数字一直在50人上下摆动。
5月22日,本轮疫情恰好一个月。这一天,北京市新增83例本土确诊病例(含3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和16例无症状感染者。
这意味着,北京本轮疫情的新增感染者数量创下新高,翻了平均值的近一倍。
八点健闻制图,数据来源:北京市卫健委官网,当日0-24时新增感染者数据
北京疫情绵延的一个月里,涉疫城区不断增加,疫情防控手段逐步加码,高频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持续开展,北京在努力尝试一条“不封城对抗奥密克戎”的防疫路。
但从新增感染者数量上看,目前的措施似乎只能与疫情发展勉强打平。在奥密克戎面前,把感染病例维持在非暴发水平,却也难让城市运转快速重回正轨。
居家办公的北京居民不断增加,北京多区提级管控,生活秩序恢复未现希望,经过至少6轮全市14区核酸检测,涉疫区至少经过十几轮全区核酸检测,尚未实现“社会面清零”。
北京本轮疫情,仍在阴霾中行进。它将会如何发展?最终去往何处?面对奥秘克戎,想要快速控制,封控乃至静态管理会不会又成为唯一的选项?
防控政策步步升级,为何仍防不住病毒?
回顾这一个月,北京本轮疫情的防控措施,随着疫情发展步步升级。
五一假期前,北京市政府宣布,餐饮经营单位暂停堂食、转为外卖服务。
5月5日起,朝阳全区实行居家办公和点对点闭环管理。此后,顺义区、丰台区、房山区和海淀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部分重点区域都加入了居家办公的行列。这也意味着,目前除东城区、西城区外,北京市的所有主城区均已实行居家办公。
公共交通也陆续关闭。北京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个地铁站封闭,房山区、顺义区和朝阳区南部的地铁车站目前已全部封闭。除此之外,被提级管控的城区,所有室内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场所、线下培训机构以及购物商场等暂停营业。
一个更重要的要求是——自5月12日起,北京市进入全市各类公共场所、单位、超市都需持有48小时核酸证明。
另一方面,为了找到社会面的感染者,大规模核酸检测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
据八点健闻不完全统计,一个月以来,朝阳区至少开展了15轮区域核酸检测,海淀区至少开展了16轮区域核酸检测,丰台区至少开展了13轮区域核酸检测……
即便如此,一个月来,逢筛必有,社会面一直未清零,防疫工作似乎只能勉强与病毒传播打个平手。
经过了多轮核酸检测,仍有社会面散发病例,在多位专家看来,这种现象并不常见。
而在北京市政府召开的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各级官员和专家也没有给过太多的推测和判断,仅强调“北京疫情处于关键阶段和焦灼时期”。
面对奥密克戎,我们的防控手段失灵了吗?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八点健闻,前中期相对稳定的数据说明北京的防控手段还是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疫情并没有控制住,又说明防控手段中的某些环节可能出现了问题。
他指出,例如区域大规模核酸检测。金冬雁和病毒学家常荣山均认为居民排队下楼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存在感染风险,而奥密克戎作为一种R0值超过10的病毒,即便是佩戴医用口罩,保持两米线距离,处于室外环境,仍有可能造成感染。
此外,北京市采取的核酸检测策略是“10混1”,上述两名专家认为,这种检测方式的精度较低,可能会漏检居民中的阳性患者。
除此之外,少数居民不配合、不愿意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采样人员操作不规范,核酸检测实验室数据造假等,也可能使社会面一直筛不干净。
北京继续寻找防疫的“第三条路”
自今年年初以来,当不同城市与奥密克戎打“遭遇战”时,有一个始终被讨论的问题:大型城市跟奥密克戎交手,究竟该怎么做?
最“直接”的一条路就是封城——封闭式管理、全域静态管理成为今年多个城市防疫的新常态;还有一条路是不封城,但最后大多会从精准防控到“提级管控”,全员核酸,再不得不回到封城的老路。
自今年初以来,奥密克戎疫情在香港、深圳、广州、上海、长春、吉林等地暴发,先后有至少6个大型城市“封闭式管理”、“全域静态管理”,其他数个城市因为疫情需要增加了限制性措施。
4月5日起,上海经历了浦东、浦西轮流封控后,进入到“全域静态管理”时代;而上海之外,疫情最为严重的吉林省,“多点相继封控”的局面更为明显,从3月11日起,长春市实施全市封闭式管理,直到4月13日长春市实现了“社会面清零”,经历了33天。
深圳自3月14日起,要求市民停止一切非必要的流动。随后七天之内,深圳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三轮全员核酸检测。3月21日起,深圳重新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
如此看来,在此前与奥密克戎交手的经验中,除了全域静态管理,还没有发现中间路线。
和此前的上海一样,北京此轮疫情,也在探索与奥密克戎交手的第三条路——在超大城市里,不封城、不静默,尽可能保持社会正常秩序。
这种思路体现在:仅封控有阳性病例的小区,全市分区按情况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管控,以区为单位进行居家办公、出行交通的管理升级。
所有手段,都与此前其他城市经验中的强制“全域静态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目的都在于,防疫的同时,尽可能不让北京进入到静默的局面。
然而,这一方案经过1个月的执行,北京市民的生活半径在摇摇晃晃中越来越小。
某种程度上,北京市除了封城之外,其他的严格手段也几乎都用了——全员高频核酸,居家办公、关闭堂食、关闭室内公共场所、陆续关闭公共交通……
但即使如此,从昨日新增的94例感染者,以及尚未出现的疫情拐点看来,本轮疫情虽未出现大规模扩散,但也远未遏制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金冬雁认为,如果以清零为目标,目前的疫情防控手段可能已经“赶不上趟”了。
病毒学家常荣山表示,北京本轮疫情本身就没有稳定在日新增50人左右,而是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昨日新增的94名感染者,或代表着北京疫情形势将上一个新台阶,往后每日新增感染者数量可能都会在百人左右。
保持住社会的部分流动,不静默、不封城——但经过一个月的探索,北京选择与奥密克戎交战的这第三条路,目前看来并不能把这座超大城市的疫情压下去。
在迷雾中行进
北京疫情将会如何发展?最终去往何处?面对奥秘克戎,想要快速控制,封控乃至静态管理会不会又成为最无奈的唯一选项?
北京集中了全中国最顶尖的流行病学家和疾控专家,每日一场的新闻发布会连开了一个月,却依然无法预测疫情的走向和清零的目标日期。
多名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均向八点健闻表示,从发展态势上来看,还暂时无法判断北京疫情的拐点和终点。
在常荣山看来,在6月清零“坦率讲大概率不可能”,北京的疫情形势实际上并不稳定,日新增感染人数在缓慢上升。
另一位北京专家则直言,本次疫情的走向无从预判,“如果是德尔塔,按这样的措施,早就能控制住传染源然后收工了。”
未来怎么做?一位公卫专家告诉八点健闻,“目前防控手段已经够严厉的了。防控该做的做,还没到封城的程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表示,北京本轮疫情感染者总数不多,且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因此“如果能维持目前的状况,也许也是可以接受的”。他认为,北京当前的防疫措施仍可称行之有效,“如果不做这些事情,可能病例数会成倍增多。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例子,在大城市如果管控不到位,绝不可能维持现在的状况。”
而在另一位北京临床专家看来,目前的防疫措施也许是较难持续的。“如果六月、七月疫情再来,到时候该怎么办?这次能总结出什么经验来?”他感觉这次北京有些跟在病毒后面,像打地鼠一般,哪里出现病例就打一锤,试图把疫情摁下去,可病例却在不断冒头。
奥密克戎仿佛超出了既往人们对于病毒传播以及抗疫有效措施的理解。
于是,在无法预测、无从推断的疫情面前,北京像是独自备战的考生,“在黑暗的洗衣房中搓衣服”,在节省资源、减少损耗的要求下,却不知道逐步撒多少洗衣粉、揉搓多少下才能洗干净,因此只能一点点地不停用功,期待天明、衣净。
而最终,如果这场迷雾中的探索不甚成功,日后无论城市规模如何,若要实现清零目标,是否只能如许多小城一般,出现一二例感染者就全城静态管理——继续那条路线清晰、可能更为有效,但要付出更大代价的道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责编:李琳。
相关阅读
3 张文宏最近发声:脆弱人群病死率将是未来能否摆脱疫情的重要指标
近期推荐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返朴书单,点击购买↓↓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